- · 《试题与研究》收稿方向[05/28]
- · 《试题与研究》投稿方式[05/28]
- · 《试题与研究》征稿要求[05/28]
- · 《试题与研究》刊物宗旨[05/28]
某市委政策研究室遴选工作人员试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材料】 焦珊珊是某大学农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后来到一家生态草种植企业,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公司非常器重她,虽然她也有过另谋高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期间
【材料】
焦珊珊是某大学农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后来到一家生态草种植企业,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公司非常器重她,虽然她也有过另谋高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期间还放弃了到省城某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我在这里专业对口,5000元的月工资在当地已很不错了。这5年来我的综合能力提升很快,从作物种植到企业管理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焦珊珊的故事并不是普遍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科大学生还不愿意到农企工作。
在火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现场,唯有农业企业不受待见,一场200多家企业参与的招聘会中,农企虽然只有三四家,但是都门庭冷落。某苜蓿种植公司总经理许某已连续6年参加招聘会,均失望而归,他说:“今年我们打算招8名销售人员,等了一天却只有2人报名。”西部某枣业公司市场部经理说,电商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20%,今年企业想招几名电商基础运营人才,但来了两天一个合适的都没有。
农企招人难的背后是人才供需失衡。西部某大学农学院统计,2016年全院应届毕业生只有300人,参加招聘的80多个企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人才供需比达到1∶4。但是,从当年的情况看,真正到农企工作的学生却并不多,下到农企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更少了。国内高校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非常普遍,学农大学生就业率低与县以下基层单位招不到人的矛盾长期存在。有专家指出,一些大学生择业时纠结于工作地点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纠结于工作单位是大机关、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纠结于工资是 2000元、3000元还是 5000元,而忽略所应聘的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匹配,忽略行业发展走势是否符合个人职业规划,忽略对当初报考大学时所树立的理想的坚持。
【试题】
1.案例材料指出,“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科大学生还不愿意到农企工作。”你认为都受哪些因素影响?要求:全面、真实,分析客观,不超过500字。
2.就解决农企人才难问题,你有哪些具体措施?要求:合理可行,500字左右。
【答案要点】
第一题
(1)工作环境较差。农企工作地点大多在县城、乡镇甚至农村,交通不便、生活单调,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不如大城市,而且相比其他行业比较苦、脏、累。(2)社会定位和认同感较低。社会对大学生在农村农企工作认可度不高,对农企存有偏见,特别是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生“下地”、进农企就成了农民,考上大学仍没有脱离农村、没有脱离土地,大学等于白上。(3)待遇和薪金水平不高。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农企大多规模小、效益低,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较低。在农企就业收入不高,达不到大多数农科大学生的心理价位。(4)职业预期不高。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有较高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农企从规模、管理到未来发展前景都不及其他行业,对农科大学生缺乏职业吸引力和稳定的就业预期,很难长期扎根农企工作。
第二题
(1)农企要主动与农业院校合作,在加大人才招聘力度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后续培训等方法加大现有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的短板。(2)农企在发展初期不要把招聘人才条件设得过高,对那些勤奋向上、对农业热爱的农科大学生,可以通过降低门槛,先把人招进来,然后进行后期培训培养。(3)实行柔性引才,在全职引进困难情况下暂时先引进兼职农技人员,大量借用“外脑”,解决急需人才紧缺问题。(4)农科院校在注重大学生理论专业培养的同时,紧盯市场和企业需求,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解决好大学生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脱节问题。(5)各地可结合实际出台针对大学生入农企工作的引才专项政策,明确这类人才在农企、农村就业一定年限后可享受现金补助、购房补贴等奖励,在公务员招考、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
【材料】焦珊珊是某大学农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毕业后来到一家生态草种植企业,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公司非常器重她,虽然她也有过另谋高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期间还放弃了到省城某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我在这里专业对口,5000元的月工资在当地已很不错了。这5年来我的综合能力提升很快,从作物种植到企业管理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焦珊珊的故事并不是普遍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科大学生还不愿意到农企工作。在火热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现场,唯有农业企业不受待见,一场200多家企业参与的招聘会中,农企虽然只有三四家,但是都门庭冷落。某苜蓿种植公司总经理许某已连续6年参加招聘会,均失望而归,他说:“今年我们打算招8名销售人员,等了一天却只有2人报名。”西部某枣业公司市场部经理说,电商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20%,今年企业想招几名电商基础运营人才,但来了两天一个合适的都没有。农企招人难的背后是人才供需失衡。西部某大学农学院统计,2016年全院应届毕业生只有300人,参加招聘的80多个企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人才供需比达到1∶4。但是,从当年的情况看,真正到农企工作的学生却并不多,下到农企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更少了。国内高校学农不爱农、不务农现象非常普遍,学农大学生就业率低与县以下基层单位招不到人的矛盾长期存在。有专家指出,一些大学生择业时纠结于工作地点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纠结于工作单位是大机关、大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纠结于工资是 2000元、3000元还是 5000元,而忽略所应聘的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匹配,忽略行业发展走势是否符合个人职业规划,忽略对当初报考大学时所树立的理想的坚持。【试题】1.案例材料指出,“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农科大学生还不愿意到农企工作。”你认为都受哪些因素影响?要求:全面、真实,分析客观,不超过500字。2.就解决农企人才难问题,你有哪些具体措施?要求:合理可行,500字左右。【答案要点】第一题(1)工作环境较差。农企工作地点大多在县城、乡镇甚至农村,交通不便、生活单调,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不如大城市,而且相比其他行业比较苦、脏、累。(2)社会定位和认同感较低。社会对大学生在农村农企工作认可度不高,对农企存有偏见,特别是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生“下地”、进农企就成了农民,考上大学仍没有脱离农村、没有脱离土地,大学等于白上。(3)待遇和薪金水平不高。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行业,农企大多规模小、效益低,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较低。在农企就业收入不高,达不到大多数农科大学生的心理价位。(4)职业预期不高。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有较高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农企从规模、管理到未来发展前景都不及其他行业,对农科大学生缺乏职业吸引力和稳定的就业预期,很难长期扎根农企工作。第二题(1)农企要主动与农业院校合作,在加大人才招聘力度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后续培训等方法加大现有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的短板。(2)农企在发展初期不要把招聘人才条件设得过高,对那些勤奋向上、对农业热爱的农科大学生,可以通过降低门槛,先把人招进来,然后进行后期培训培养。(3)实行柔性引才,在全职引进困难情况下暂时先引进兼职农技人员,大量借用“外脑”,解决急需人才紧缺问题。(4)农科院校在注重大学生理论专业培养的同时,紧盯市场和企业需求,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解决好大学生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脱节问题。(5)各地可结合实际出台针对大学生入农企工作的引才专项政策,明确这类人才在农企、农村就业一定年限后可享受现金补助、购房补贴等奖励,在公务员招考、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提升人才获得感。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qikandaodu/2020/1118/905.html
上一篇:公考《行测》逻辑判断题作答之道
下一篇:人卫题库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