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SAT Chemistry科目考试备考要点

来源:试题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9 11:4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单列加以论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并号召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单列加以论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并号召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理所应当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肩负起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培育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成长历程。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价值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历程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状态的重要标识。具体而言,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认知态度和价值评判方面出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观念,指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更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自然, 并由此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 其次,生态文明表现为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状态。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一方面攫取,一方面补偿,一方面发展,一方面保护,进而形成攫取与补偿并举、发展与保护同行的协同发展状态。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固有的内容,体现为人们在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同,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可以说,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只有确立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才能具体指导人们对待自然的文明实践,才能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美好局面。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因此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更好地解决,势必会使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且从根本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所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靠把某些条款放在政府行政文件当中就能完成,它需要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实践。这也凸显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的选择与人们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直接关联。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使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优势。因此,高校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义重大。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旨在,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平等的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理解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转变自己的思想,自觉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人类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虽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但自然界系统整体的平衡与稳定却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由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托,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我;引导大学生认识自然界有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毁灭自然规律就是毁灭人类自身,顺应自然符合规律;引导大学生主动放弃以人为主体、自然为辅的旧观念,懂得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理解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二)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逐步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对自我行为实践的价值评判及行为选择。 高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必须将其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当中。因为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是由点滴小事形成一种习惯的实践过程,没有点滴小事实践的基础,价值观就无法确立。要想使大学生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也是如此,只有在日常的实践中,处处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指导,由一件件小事最终形成一种生活习惯,生态文明价值观才能从书本理论真正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起到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的指导作用。 (三)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及日后的工作中,积极宣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以此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其他人,为促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上。大学生不但是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在社会公众眼中具有较高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具有一定行为示范作用的知识分子全体,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特定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上被赋予了特殊的话语权优势。所以,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停留在自我的行为实践上,而是要最终落脚于大学生就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社会贡献上。因此,高校要通过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这种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并使其确立为这种价值观的普及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四、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路径 高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完成上述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自觉成为其实践的指导,就必须采取切合实际且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寻求合适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整体思考 首先,高校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其它文化素质教育而特立独行。相反,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其它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载体,潜移默化,逐步展开。价值观是人们对行为价值的基本评判,价值观不能强加于人,它必须是源于自我思想的自觉,是一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同时,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知识的获得。就生态文明价值观而言,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对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有了深入理解,才可能逐步形成。所以,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载体,逐步进行。 其次,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将条条框框的标准内化为内心的深切信仰。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停留于记住了几个标准或指标,而是要把这些标准内化为自我的深切信仰。坚信这种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和正义性,坚信这种价值观念的荣誉性与社会认同性,坚信这种价值观念未来的普遍性和主流性。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把生态文明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深切信仰,才能保障这种价值观的长期存在和评判作用的发挥。 再次,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最终还必须引导大学生将内在的信仰转化为外在的实践。常言道: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内在的思想必须通过外在实践才能表达为真切的信仰。生态文明价值观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切地成为一种指导大学生实践的价值观。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路径分析 具体而言,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应从两大方面入手,即理论和实践。理论灌输与学习同日常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灌输与学习,培育生态价值观,通过日常实践牢固生态价值观,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简洁而有效的途径。 首先,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理论方面的基本路径有: 第一,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灌输及学术活动中的专题讲座,在大学生中深入普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科学知识。特定价值观念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要想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也有赖于不断加深其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步摆脱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最大化向自然单向攫取的思维模式,也才能有效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 第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全体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将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当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唤起大学生善待生命、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操,进而逐步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 第三,通过寝室文化建设不断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寝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文化是大学生在生活中为弘扬特定的精神或观念而构建出的、和大学生联系最直接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寝室文化中,对于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实践方面的路径有: 第一,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实践生态文明价值观。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的社团活动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融入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察人与自然和谐之美,领悟破坏生态之恶果,最终使其深刻体会实践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性。 第二,通过有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宣传和实践生态文明价值观。如开展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广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理解提倡节约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深入领会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将节约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等观念逐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 第三,通过组建校园宣讲团,深入高校周边社区,进行倡导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力行节约等主体的宣讲。这种宣讲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化自我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更坚定自我实践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决心,同时,也可发挥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话语优势,为全社会共同倡导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我的积极贡献。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在制度设立及总体统筹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润物无声,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但不管怎样,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王广胜(1969—),男,辽宁盖县,副教授,任职于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qikandaodu/2021/0119/971.html



上一篇:关于时间教学的一些思考——一道中考历史试题
下一篇:河北省构建官方兽医抽查考试制度的探索

试题与研究投稿 | 试题与研究编辑部| 试题与研究版面费 | 试题与研究论文发表 | 试题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试题与研究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