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题与研究》收稿方向[05/28]
- · 《试题与研究》投稿方式[05/28]
- · 《试题与研究》征稿要求[05/28]
- · 《试题与研究》刊物宗旨[05/28]
例谈高考数学中的三类陷阱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些学生在一些大型考试中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考试时感觉试卷难度不大,沾沾自喜,但一旦分数出来却是大跌眼镜.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
一些学生在一些大型考试中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考试时感觉试卷难度不大,沾沾自喜,但一旦分数出来却是大跌眼镜.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陷阱题”,它们既展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又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命题者的“陷阱”中,造成失分的局面.尽管试题中的“陷阱”在具体考试中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但若认真分析则会发现其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下面笔者将通过典型例题对高考中常出现的“陷阱”加以分类和剖析,以期帮助学生绕过“陷阱”顺利解题.
知识类“陷阱”
从认知角度着手,知识类“陷阱”不容忽视,命题者设置此类“陷阱”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诱发和暴露学生认知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片面观点,从而逐步转化为正确的、完善的、科学的概念和方法.由于数学知识内容丰富,其设置形式也多样,比较常见的是:针对基础知识模糊不清设置“陷阱”,针对忽视隐含条件设置“陷阱”,针对一些数学思想的运用设置“陷阱”等.
1.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概念是解题的基石,也是思维的基础.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等都具有抽象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忽略其中的隐含条件、关键词语、限制条件等,从而导致理解性的偏差.命题者往往会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理解性偏差设置“陷阱”,诱导学生犯错.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其内涵和外延,才能不落入“陷阱”之中.
例1:设{an}为首项是1的正项数列,且,试写出{an}的通项公式.
错解:由,可得(an+1+an)[(n+1)an+1-nan]=0.而{an}为正项数列,则an+1+an>0,从而(n+1)an+1-nan=0,所以.所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所以an=
剖析:学生在对概念或公式理解不清时,往往会作出想当然的判断,错误随之产生.以上错解主要源于从推导得出{an}为等比数列.本质上,由可以得出{an}为等比数列,但这里的q 必定是一个非零常数,此处的显然不是,所以上述解析错误.
2.忽视隐含条件
通常我们将一些数学命题的题设、已知条件或欲求结论中可能含有的一些信息,或是解题中所得结论中隐含的一些关系称为“隐含条件”.解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无法透过试题的表象看到题目本质,易忽视试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掉入“陷阱”,导致解题出错.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需深入挖掘隐含条件,捕捉解题的“蛛丝马迹”,完善正确的解题路径.
例2:已知3sin2α+2sin2β=2sinα,试求出S=sin2α+sin2β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错 解:据3sin2α+2sin2β=2sinα,可得.代入S=sin2α+sin2β,可得.所以,当sinα=1时,S取到最大值;当sinα=-1时,S取到最小值.
剖析:在解决本题时,不少学生易忽视隐含条件sinα的范围.据2sin2β=2sinα-3sin2α≥0,可得,由此无法取到sinα=±1.而当时,S有最大值;当sinα=0时,S有最小值0.
思维类“陷阱”
从思维角度来看,思维类“陷阱”不容小觑,命题者设计此类“陷阱”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暴露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点,使其逐步养成全面、严谨、有序、灵活变通的思维习惯.此类“陷阱”的设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片面性思考
不少学生在解题时习惯性地从已有经验出发,根据题目的某些局部特征,不深思熟虑就草草下笔,由于负迁移而落入命题者的“陷阱”.因此,只有全面准确地分析试题,并透彻把握解题思路,才能从“陷阱”中解脱出来,正确解题.
例3: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且公差d≠0,其中恰好为等比数列,若k1=1,k2=5,k3=17,试求出k1+k2+k3+…+kn的值.
错解:据题意不难得出a1,a5,a17恰好为该等比数列的前三项,则有,所以有(a1+4d)2=a1(a1+16d)(d≠0),解得a1=2d.所以该数列的前三项为2d,6d,18d,公比为3,所以又因为,所以2d·3k-1=(kn+1)d,所以
剖析:片面性思考是学生常犯的错误,稍有不慎就掉入了“陷阱”之中.上述解答中akn是等差数列的第kn项,且为等比数列ak1,ak2,ak3,...,akn中的第n项,得出akn=2d·3k-1是错误的,出错根源在于没有完整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
2.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实际上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其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的思维定式可以让人专注,当与实际情境吻合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解题;而消极的思维定式却影响人的全面思维,严重束缚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去设置“陷阱”是命题者最擅长的技能,使得学生“想当然”地解题,造成错误.因此,只有深入试题内部,仔细观察试题的本质,才能防止掉入“陷阱”之中.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qikandaodu/2021/0302/1089.html
上一篇:二次函数最值试题的新趋向
下一篇:浅析中学化学应用性呈现及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