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题与研究》收稿方向[05/28]
- · 《试题与研究》投稿方式[05/28]
- · 《试题与研究》征稿要求[05/28]
- · 《试题与研究》刊物宗旨[05/28]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儿子差2分无缘清华,母亲林徽因查阅试卷后,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如果不是早逝,林徽因的一生其实是很完美的,其父亲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思想上还算开明,教给了女儿很多东西,1920年之后带着她游历欧洲。林长民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她观察各国事物
如果不是早逝,林徽因的一生其实是很完美的,其父亲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思想上还算开明,教给了女儿很多东西,1920年之后带着她游历欧洲。林长民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她观察各国事物增长见识,领略他的胸次怀抱,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这样的举动别说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也少有父亲能考虑到。
也确实带给了林徽因很大的影响,至少令她不必似传统妇女般,拘束于家中小小的天地。成人后遇上了门当户对的梁思成,在两家的安排下他们一起赴美读书,学的都是建筑学。既是父母之命,也是两情相悦,这样的婚姻堪称是完美。事业更不用说,很多伟大建筑、设计都是出自她手,八宝山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等等。
除了建筑,在文学论文上也颇有成果,《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等。一双儿女还都是人才,梁再冰毕业于北大,曾跟丈夫担任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梁从诫则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并致力于环境保护,得奖无数。不过要说她的一双孩子为何如此出色,其实还是跟教育有关,梁从诫早些时候并不是学习历史的。
一开始林徽因也陷于大多教育的误区,认为自己和丈夫都是建筑学家,且在建筑界颇有成效。便希望能培养自己的孩子继承衣钵,继续在建筑界付出,所以在儿子身上花了很大的一番功夫。希望他将来能走上父母的道路,梁从诫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最是明白父母的心。他不愿父母失望,所以尽心尽力的学,可这不代表他喜欢这一行。
他不喜欢建筑,更喜欢历史,可望着父母殷切的目光又说不出口。1950年,梁从诫即将考大学,林徽因自然希望儿子考建筑系。梁从诫也确实如父母愿考了,然而成绩一出来,林徽因就愣住了。因为差两分,这怎么可能?于是她通过一些关系,要求清华大学的好友帮忙查下梁从诫的试卷,但那位好友告诉她分数无误。
林徽因还是不相信,自己就是搞建筑的,儿子什么水平她也明白。便打算亲自查看试卷,这一看就发现了不对劲,因为试卷上有这么一行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的是历史!她这才明白,不是儿子成绩不够好,而是他不喜欢。她也明白自己从前教育中的失误,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应该尊重他所喜爱的。
所以回家之后,林徽因便找来儿子谈话,表示他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吧。梁从诫带着欢喜的心情报考了北大历史系,正是有了这一出,才有了后来的历史学家梁从诫。他此后数年一直在从事历史研究,并担任教师,混乱期间被短暂下放过。不过混乱结束后,他又继续自己的研究,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
这也是值得当代父母反思的,数年前的林徽因都能明白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和爱好,现在的家长呢?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1/0315/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