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儿子差2分落榜清华,林徽因不信复查试卷,上面

来源:试题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9 06: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家好,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925年,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梁启超就送了她一本《营
大家好,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925年,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梁启超就送了她一本《营造法式》,并在扉页中写道: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是晚清著名革命人物,戊戌变法主要领袖之一,在他悉心培养下,九个孩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中国考古学家、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三人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为我国作出了许多贡献,而且三人都是中国院士。
而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林徽因是集才貌于一身的人,哪怕是在民国,林徽因都是众人的焦点,一举一动,都能够让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林徽因出生名门,父亲林长民跟梁启超是革命战友,两人的婚姻很早就定下了,梁启超非常满意这个儿媳妇。
这一年林徽因父亲在革命中去世了,梁启超对她关照多了一些,林徽因也是一直将他的恩情铭记在心。
后来两人准备结婚时,梁启超又送了她一副手写的书法作品,两人结婚后,游历欧洲,两个人的蜜月也不是享受生活,他们两人去考察了欧洲各种各样的古建筑。
1928年提前结束蜜月回国,因为梁启超病危,梁家就像是被笼罩了一团阴霾,没能赡养公公梁启超,成了林徽因一生的遗憾,1929年,长女出生,林徽因就给她取名“梁再冰”。“冰”是为了纪念梁启超的“饮冰室”。
1932年,林徽因儿子出生,两人不仅想要纪念父亲,同样想要纪念建筑事业,他们就以梁启超送的《营造法式》给儿子取名“梁从诫”。
《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编写的一本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也是近两千年封建王朝,第一本有关于建筑设计的书,李诫写下这本书时,就奠定了中国建筑学的基石。
两人给儿子取名这个名字,也是希望梁从诫以后能够继承他们的事业。
梁从诫从小就非常聪明、懂事,一直都随着父母奔走“大后方”,林徽因有肺病,常常得不到医治,梁从诫和梁再冰就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
林徽因一直都希望两个孩子从事建筑系,梁再冰考大学时,在她的要求下考清华大学建筑系,不过梁再冰落榜了,只好转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梁再冰没能学建筑确实有点可惜,林徽因只能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在父母悉心培养下,梁从诫成绩一直都非常好,1950年又让他报考了清华大学,林徽因信心满满,然而分数出来的时候,却让她感到非常意外,梁从诫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就差了2分。
梁从诫的成绩她心中有数,不可能会落榜,很有可能是阅卷老师打分打错了,抱着一丝希望,林徽因要求复查试卷,林徽因和梁思成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复查试卷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清华大学的考题倒不是很难,当林徽因看到考卷最后一行时,让他沉默良久,原来最后一行并没有答题,而是写了一段话: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这11个字是写给林徽因看的,梁从诫知道林徽因会复查试卷,就留下了这句话,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想要说的话。
由于林徽因身体一直不好,梁从诫不想忤逆她,一直照着她铺好路前进,不过这一次他打算为自己的未来搏一搏。
林徽因虽想要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她更想要儿子活得开心,她最终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梁从诫转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世界历史,他还创办了《百科知识》、《知识分子》两个杂志。
晚年又开始关注环境,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为世界环境做出了贡献,他还得到了“地球奖”。
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若不是当年梁从诫选择“控分”,恐怕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1/0319/1243.html



上一篇:班级“倒数第一”试卷走红网络,脑洞过于清奇
下一篇:我国最后一位状元考卷真迹,字体让现代人汗颜

试题与研究投稿 | 试题与研究编辑部| 试题与研究版面费 | 试题与研究论文发表 | 试题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试题与研究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