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题与研究》收稿方向[05/28]
- · 《试题与研究》投稿方式[05/28]
- · 《试题与研究》征稿要求[05/28]
- · 《试题与研究》刊物宗旨[05/28]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诗词大会百人团遇挫!一个题目难倒82位高手,发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溪木含晨雨,山鸟留春。我有一勺酒,抚慰风尘。 ——魏应武的《简路志》 在文学中,诗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仅希望从中找到历史的痕迹,更希望了解
溪木含晨雨,山鸟留春。我有一勺酒,抚慰风尘。 ——魏应武的《简路志》
在文学中,诗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不仅希望从中找到历史的痕迹,更希望了解诗人在生活的年代里,想从诗歌中挖掘出诗人的心境,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
对于诗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创作的诗大多反映所见所闻,或感叹“大漠孤河落日”的自然美景,或如“东篱下彩居”、“悠然见南山”如此陶醉在田园生活中,或像“生死十年”一样哀悼已逝的妻子,像“感慨时光流泪,恨别鸟”一样表达自己的不甘。诗人借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不甘。为了表达情感,我们也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情感。
由于诗歌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产物,相应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我们不仅在汉语课上设置诗歌鉴赏,更注重强调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我们小时候开始,语言学习的过程就必须伴随着“唐诗三百首”。而现在,为了加强诗歌的传承和教育,中央组织了一场诗歌比赛,鼓励全国各年龄段的人参加。
本次大赛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大赛已经举办了六届,每一届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诗书诗集对于一些看似棘手的话题也非常得心应手,可以自如应对。
除了场上的选手,比赛还设立了100人的小组,他们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唯一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热爱诗歌,知识储备巨大,评估比赛难度的方式是看百人组中有多少人答错了问题。答错的次数就是参赛者的分数。
一般来说,在百人级别,准确率并不算低,但在比赛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让百人中的八十二人答错了。
当时的标题是这样的。给出的诗句是“我有一壶酒,我可以抚慰风尘”,问题是这节经文中哪个词是错误的。如果你没看过这首诗的原句,你肯定会用网红诗句“我有一壶酒,足以安抚风尘”。很多人甚至认为这句话是网友自创的。毕竟还是有很流畅的后半句,“倾注江海,献酒给天下人”
其实,这首诗有其历史渊源,原作者为魏应武。这句话出自他的诗《简禄之》。
魏应武是《唐朝》的作者。出身于官家,自幼潇洒洒脱。他从来没有吃过苦,自然也没有什么人生的想法。后来,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改变。
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所经历的不是盛唐的盛唐,而是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和衰败的唐。
面对动荡的国家,身为文人的魏应武一改往日的气质,逐渐收敛了往日的愤世嫉俗。相反,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中,创作了许多能够在时代背景下引发人们思考的作品。
“简鲁之”就是其中之一。卢植是魏应武的侄子,题中的“简”意为“书信”,故此诗题意为“给卢志的信”。彼时,他在边区当官,天天见朝廷没落,百姓受苦。他是个好官,可以与百姓同甘共苦,但他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前面的路。
所以在这首诗中,他留下了“我有一勺酒,足以抚慰风尘”这样的句子。对于网友来说,他把“北斗”二字改成了“锅”,这种改编虽然看似不违和,但其实不符合魏应武当时生活的环境。
他身处边陲之类的严寒之地,一向为人朴实,与英勇的战士们喝酒。他怎么会用这么精致小巧的容器,就像“锅”呢?
相比之下,“北斗七星”这个词显然更合适。因为这个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他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想办法接受。从长安的贵公子到边陲的孤家寡人,哪怕酒具变得简单粗暴,他也能接受。面子洒脱。
诗就是这样,只是一个字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魏应武的这首诗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一个相当经典的典故,就是一个常用词——“重新考虑”,这个词的由来。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1/0804/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