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试题与研究》收稿方向[05/28]
- · 《试题与研究》投稿方式[05/28]
- · 《试题与研究》征稿要求[05/28]
- · 《试题与研究》刊物宗旨[05/28]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小学生试卷“0”分,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美术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小学生试题看似简单,但对学生自身来说,却是百感交集。“学霸”做题好似闹着玩,“学渣”答题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论怎么翻滚,都无法准确地找出解题思路。 现在的小学生
小学生试题看似简单,但对学生自身来说,却是百感交集。“学霸”做题好似闹着玩,“学渣”答题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论怎么翻滚,都无法准确地找出解题思路。
现在的小学生答题方式与以往不同,在我们那个年代,遇到不会的题目会直接写个“解”。但这些学生却不同,即便试卷“0”分,也要宣泄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老师看后气得想撕卷子。
小学生考试“0”分,多半是注意力无法集中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仅仅是背诵的知识内容,其中包括数学算数、英语语法等,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等。
其实在学生学习方面,“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家校结合”才能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2.无法融汇贯通
小学生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太多,但不可否认,“融会贯通”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家长可以试着将同一知识点的题目拿给学生做。
让学生从中找到解题规律,总结出错题等,或许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只要找到错误点,才能够避免再犯,循序渐进才能进步。
3.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时期,他们有时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尤其是男孩子。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矫正他们的行为习惯。
从控制学生的休息时间开始,比如45分钟看完书之后才可以获得1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按照学校的时间轴转动,长期以往,就可以将学生的行为习惯纠正过来。
小学生试卷“0”分,两个表情包用得恰到好处,比心心又有何用?数学的学习难度是学生们公认的,这位小学生被一道求圆形面积的试题难住了。试题不会,画图来凑,小学生在答案处画了一幅“用手比量的3cm直径的圆”。
估计阅卷老师看到后会想说“要不你比量一下你的悲伤有多大?”从试卷中就能看出,这名小学生的数学确实不行。
每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内心都在咆哮“这道题太难了,我不会,谁来救救我啊!”可考场上的老师又怎能听到学生的心里话呢?
于是,这名学生就用“画”的形式,表达出了自己“不会”的想法。一个伤心的小女孩流着泪水,看来这题是真把学生难住了。不过这绘画天赋还是可叹的,美术老师看后两眼放光。
不得不说,这两个表情包画得真是恰到好处,在表达自己不会作答的同时,还给老师比了个心。属于典型的“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老师怒吼“比心心”又有何用?
不论是以什么方式来讨好老师,都无法让老师开心。只有认真学习才能让老师欣慰,如果学生能将绘画的功夫用在研究试题上,或许能做出答案吧!
小学生成绩差,家长不要急忙责怪,多从辅导作业方面下功夫第一,鼓励孩子
家庭教育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急忙责怪,要多加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上的问题。
一定要记住:鼓励往往比批评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这次考试成绩差不要灰心,考试无非就是在检查你在学习中遇到的不足之处,只要加以了解并改正,便能取得好成绩。”
第二,辅导作业要耐心
家长如果不能耐心地给学生辅导,就可以选择不辅导,不然很容易帮倒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方面需要的是帮助,并非是雪上加霜。
因此,家长如在辅导学生作业时,感觉自己情绪快要失控时,最好赶快走开,舒缓自己的情绪,或者让学生先自行解决。
第三,降低期望,不要焦虑
很多家长在学生学习上,总是抱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但是无论怎么“狠”,“铁”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磨练成“钢”。
文章来源:《试题与研究》 网址: http://www.styyjzz.cn/zonghexinwen/2021/1209/1961.html